close

  教育-成人--美國名校錄取歧視亞裔又爆重錘!孩子該如何在黑幕下“爬藤”?

  今天,遠播第1666次為你推送文章

  孩子能進入美國的名校讀書,是許多家庭的夢想。名校的考核標准自然是嚴格的,但除了學習成績、社團活動、體育素質、性格特質……卻未曾想“種族”竟然也是一項考核標准?

  在美國,名校(主要指HYpMS: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斯坦福這“超級五強”以及剩下的藤校)對亞裔申請者的喜好程度向來是最低的,但藤校仍然是許多孩子的夢校,面對這一壓力,孩子們又該如何“爬藤”?

  “人都沒見,直接給亞裔最低分”

  近日,非營利組織“大學生公平錄取”(SFFA)起訴了美國常青藤名校哈佛大學。指控稱,哈佛大學在招生過程中以打造多元化學生群體的名義,歧視並不公平地對待亞裔申請人。

  6月15日,“學生公平錄取”組織向法庭提交了一份報告,為證明哈佛歧視亞裔申請人提供了新證據。這份報告分析對照了2010-2015年間哈佛大學的申請和錄取材料,其中包括16萬名學生的數據。據《紐約時報》報道:

  Harvard consistently rated Asian-American applicants lower than others on traits like “positive personality,” likability, courage, kindness and being “widely respect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這份報告顯示,在“積極人格”、“親善力”、“勇氣”、“善良”和“廣受尊敬”等性格特質上,哈佛給亞裔美籍申請人打出的評分一直低於其他族裔申請人。

  阿奇迪亞科諾教授說,招生辦公室常常連亞裔申請人的面都沒見,就給出了所有種族裏最差的評分。哈佛大學則表示,雖然招生官員有可能並不面見申請人,但他們從申請人的申請陳述以及推薦信等材料也能判斷其個性特質。

  6月22日,在波士頓的法院動議中,SFFA稱,證據顯示,“哈佛大學搞種族平衡,更看重的是種族,而不是學生優勢的事實,並且他們也沒有興趣尋找種族中立的代替方案。”

  “哈佛大學不會承認的是,對他們來說,種族不僅是招生時的一個重要因素,更是他們在錄取西裔及非裔美國學生時的決定性因素。”SFFA說。“一名亞裔學生有25%的錄取機率,但如果他是白人,錄取機率就會是35%,如果他是西裔,他的錄取率就會變成75%,但如果他是非裔,他就有95%的可能性被錄取。”

  哈佛大學的官員承認,校方2013年的內部調查發現,如果錄取學生只看學業成績,亞裔學生在一屆學生中的比例將從現實中的19%上升到43%。將哈佛優先錄取體育特長生和校友子女的因素考慮在內,則白人學生比例上升,亞裔比例下降到31%。再算上課外活動及個性評分,白人的比例就進一步上升,亞裔比例下降到26%。

  但當下的現實情況是,亞裔學生在新生中的錄取比例只有18%。調查表示,把亞裔學生比例降到現有實際水平,是算上了所謂“人口分布”的因素。這使非裔和西語裔學生比例提高,壓低了白人和亞裔比例。SFFA則指出,這就等於是對亞裔身份的一種懲罰。

  另一方面,哈佛大學堅決否認了SFFA的指控。哈佛認為“學生不同族裔”不是“歧視錄取”,而是為了保持學校的“多樣化”。並且,最高法院已經同意將“種族”作為錄取的考察條件之一。

  如果案件訴至最高法院,可能會推翻全美各地的大學實行了幾十年的“積極平權措施”政策。除了哈佛之外,普林斯頓、康奈爾等校都有大量亞裔申請人,這些大學的亞裔學生比例與哈佛相當。到時,藤校也許將面臨著招收更多亞裔美國學生的壓力。

  藤校錄取有“黑幕”?

  在美國有“一代藤校、代代藤校”的說法,幾年前猶太商人羅恩·昂茨(Ron Unz,作者本人也是從哈佛和斯坦福畢業的)撰寫的一篇長達38頁的長文——《美國任人唯賢的神話》 (The Myth of American Meritocracy),裏面用翔實的資料(有120處引文)和嚴密的邏輯揭露了藤校錄取的“黑幕”。

  名校的錄取系統分為三種:本校教職員工、對本校有重大貢獻的人、普通申請者。三個錄取系統的申請材料審理人甚至都不一樣。通常,如果孩子是校友後代,那么他們的錄取率會比普通申請者高45%;如果家長為學校捐了巨款,那么孩子的錄取率會比普通申請者高25.4%。普通申請者的名額其實寥寥可數。

  美國大部分的頂尖大學都是私立大學,它們的生存大部分依靠校友捐款(占60%以上)。因此,招收的學生在未來的捐款能力對一個大學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

  普利策獎得主、《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丹尼爾·金(Daniel Golden )曾曆時3年,通過對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杜克、康奈爾等美國100多所高校的深入調查和追蹤報道,寫成《大學潛規則:誰能優先進入美國頂尖大學》(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書。書中講述了美國多名政要的孩子如何憑借顯赫的家世,從排名最後的申請者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優先錄取的故事。

  一方面,精英的圈子想要維護自己身份的純粹性;另一方面,著名私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校友捐贈和無償服務來維持日常開銷和發展。因此校友的精英圈子也十分重要。捐贈增多,校友對學校的發展也更加關心。而維持圈子質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圈內人的下一代也納入到圈子裏來。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倒是講過一句大實話:“錄取校友的孩子是私立大學建立自己社區的一部分”。這些潛規則雖然聽上去像是“黑幕”,但也是私立名校為了維持名譽與運行的必然之舉。

  面對“歧視”,中國孩子如何“爬藤”?

  這樣看來,我們中國學生想要順利“爬藤”,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沒有家世背景的孩子最好斷了讀美國名校的念頭?其實不然,下面就聽播播老師來告訴大家,孩子們要如何在“歧視”的大環境下脫穎而出。

  用GpA和標化成績證明自己

  根據2017年,NACAC (美國大學招生咨詢協會)公布的高校招生情況的報告中,對於大一的國際生,在17個入學參考因素中,語言成績、高中課程成績、大學預科成績、課程實力(課程難度和課程組合)、標化成績(SAT/ACT)被認為非常重要的占比較高。這也說明,成績依然是大學會重點參考的因素,尤其在申請名校的名專業時,更會關注高中課程的組合和難度。課程組合不僅要能體現學生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而且要跟所申請專業有相關性。

  注:報告中數據是NACAC通過對學校入學新生參考因素的調查收集

  目前,以申請美國大學的國內高中開設的主要課程是Ap(體制內學生可自行學習Ap課程)和IB,為了獲得高GpA,學生既不能為確保得A而不選高難度課程,因為這樣會被認為沒有自信心、缺乏挑戰精神;也不能過度追求高難度課程而導致GpA下降,因為這樣會被認為不自量力、缺乏判斷能力。

  所以,能否做到課程與難度的平衡,這就需要做些規劃。具體如何選擇課程、選擇時容易陷入的誤區,大家可以參考我們的#大咖說#欄目文章《如何規劃留學“爬藤”路——成績與標化篇》。

  參加課外活動增強軟實力

  在申請美本時,學生需要在CommonAppcation美本通用申請系統裏上傳在校和SAT/ACT/Ap標化成績、課外活動、文書等申請材料。課外活動有學術類,藝術類,體育類,志願者類,社團類等共計30種。()

  Common App的活動列表

  申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中最多選取10種活動羅列並作簡單陳述,而除了陳述活動外,又特別強調3個問題:

  1.Timingof participation;

  2.Hoursspent per week;

  3. Weeksspent per year;

  這3個點表達出大學對申請人課外活動的關注點:“參加課外活動的持續性”,也是官方公布出來最具有參考價值的准則之一。

  招生官更願意看到四年裏“浸入”2-3項活動的學生,而不是“掠過”10-12項活動的學生。如果一個學生數年以來都在某個社團工作,或者高中四年都在從事某項體育活動,那么他的這項活動會引起招生官的好感。

  同學們在活動中做了什么,通過活動收獲了什么,學校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活動展現出獨特性、天賦和能力,並從活動中吸取養分、學以致用。這是所有美國大學對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最普適性的要求,而領導能力或創新能力,活動成就或影響力,卻是TOp院校更看重的能力。具體的案例和一些選擇誤區,大家可以參照我們的#大咖說#欄目文章《如何規劃留學"爬藤"路?大咖說學術和課外活動必須這么做!

  培養名校最看重的素養

  各位家長熟知,藤校也很看中孩子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語言表達、團隊合作、自我管理等等能力,但這些能力要外化表現出來並吸引招生官,除了在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中,還有以下幾點是很重要的。

  ● 藝術:造就獨特有趣的靈魂

  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美國名校看中的就是不一樣的自我表達,藝術特長恰好是個最佳的載體。

  創造性思維: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永遠有新的內容和新的方法,需要不斷去嘗試、感受、尋求自己的觀念,然後通過與眾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新的看法。

  專注力和自律品質:很多時候,藝術學習是枯燥而孤獨的,但是正是這樣的狀態會造就學生們對於事物的專注能力和自律能力,能夠沉浸其中不被打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發現自我、表達自我:一幅畫作,一首曲子,一段舞蹈······這些作品背後,是學生們的情感和自我表達,通過藝術的形式,學生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 體育:良好社會品格的複合體

  長時間投入體育鍛煉可以讓一個學生形成“社會人”身上該具備的一切優良品格。

  堅持不懈的毅力:運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在激烈的對抗和競爭中,面對落後和不利的局面時調整心態、沉著應對、快速決定並重拾活力的經驗。

  遵守規則的意識:所有的體育比賽都有明確公平的規則,參與者必須在規則范圍內行動,違反規則將受到懲罰。一次比賽就會使學生深刻理解規則和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團隊合作的精神:學生將從親身經曆中明白,勝利屬於整個團隊而不是個人。這就要求運動員具有自我奉獻的精神,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共同承擔失敗的責任,而不是推卸責任。

  追求卓越的品格 :在賽場上,運動員必須竭盡全力去挑戰自我,發展和利用自己的潛能,力盡所能達到最高境界。

  ● 公益:持續性的愛和關懷

  愛和關懷:持續的公益服務是西方教育精神中體現的關懷和愛的長期行為。在沒有利益回報的時候,學生更能從中體會到為他人付出的樂趣和價值感,成為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人。

  堅持力:像很多准備去藤校的學生,會為了申請去一兩次義舉或扶貧。這在藤校招生官眼裏,都是耗盡心機的無用功。但如果孩子能堅持幾年的時間都在國內無間斷的做一件公益服務,去養老院或者孤兒院做善舉,外加孩子的優異成績,錄取的可能性會比前者更有說服力。

  遠播說

  孩子“爬藤”對父母來說也是巨大的考驗,很過中國家長總認為孩子優秀就可以了,不需要父母參與其中。其實父母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多少父母願意每天陪孩子訓練、與孩子一同學習、時刻關心孩子的成長?又有多少有條件的家庭願意把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花在學校的捐贈上?如果能夠通過這些讓藤校招生官看到加持力,孩子進入藤校的機會一定更大。

  當我們抱怨藤校錄取有種族歧視,抱怨藤校錄取現在是有錢人的天下、精英的樂園時,更需要明白美國藤校的招生官所看重和認可的:是長年累月的體育或藝術方面的支出,是吸引財力後盾,是持續的愛和關懷。只要孩子能真正擁有這些力量,不論他們來自哪兒,相信都一定能脫穎而出,成功“爬藤”。

  ▕ 文章部分內容參考中國日報英語點津、留學全知道等網絡素材;圖片源於網絡。

  「閱讀原文」預約開放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文地址:http://www.sohu.com/a/239987230_5437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浣紗女子纖纖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